全球央行囤金热背后的战略转向
全球央行储备格局正迎来一场里程碑式的巨变——除美联储外,全球央行持有的黄金占比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标志着黄金正重新成为央行资产配置中的“顶流”。
这一趋势获得多方数据印证。近日,Crescat Capital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在社交媒体发布数据,显示黄金在全球央行储备中的占比实现了近三十年来对美债的首次反超。几乎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十个月增持黄金:截至8月末,我国黄金储备已达7402万盎司(约2302.28吨),对应储备余额升至2538.43亿美元,占外储比重上升至7.64%,创下历史新高。
央行购金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持续而坚定的“集体行动”。世界黄金协会六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高达95%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全球将继续增持黄金,该比例较2024年跃升1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更有近43%的央行明确表示有计划增加黄金配置。尽管金价已处于高位,央行购金势头未见减弱,净购买周期已长达15年。
世界黄金协会全球央行及亚太区负责人樊少凯指出,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当前全球金融与地缘政治环境的转变。在不确定性加剧、动荡频发的背景下,黄金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利率波动、通胀压力与地缘风险,正驱动各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来强化资产防御能力。
全球央行“囤金”的三大动因
黄金与美债在国际储备中占比的此消彼长,实则是国际政治动荡与地缘风险加剧的深刻体现。9月11日,长江证券于博团队发布研报指出,三大结构性因素正重新定义全球央行的资产配置逻辑:
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裂痕加深,动摇美元信用根基。俄乌冲突后,美欧日英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这一举动严重冲击各国对传统信用货币体系的信任。俄罗斯率先大幅增持黄金,多国央行也随之跟进,成为此轮“购金潮”的直接推动因素。
二是美国债务持续高企,持续侵蚀美元信用。截至2024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达124.3%,每单位新增债务对GDP的拉动作用呈趋势性下降。在缺乏技术革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的背景下,美国偿债能力受限,只能依靠发新债、货币宽松等方式缓解压力,实则不断透支其主权信用。因此越来越多央行转向黄金这一抗通胀、更安全的替代资产。
三是全球秩序进入重构期,政治风险驱动避险配置。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不仅抬升政策不确定性,也动摇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稳定基础。同时对外政策工具化倾向明显,促使新兴市场等国积极增持黄金,以应对美元体系潜在的结构性风险。在新兴经济体奋力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中,“修昔底德陷阱”隐忧浮现,为保障发展与国家安全,减持美元资产、增持黄金成为现实选择。
此外,央行黄金储备管理策略也正发生深刻转变。世界黄金协会调查显示,59%的央行选择将黄金存储于本国境内,较2024年大幅上升18个百分点;73%的央行预计未来五年美元在外汇储备中占比将继续下降,而欧元、人民币及黄金的占比有望提升。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