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最新研报指出,全球经济面临关税政策衍生的衰退与滞胀风险,在此背景下黄金的长期上行周期将持续强化。该机构分析师Gregory C. Shearer团队在4月22日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国际金价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攀升至每盎司3675美元的平均价位,并在2026年第二季度突破4000美元重要心理关口。这一预测模型建立在2025年首季度已兑现的涨幅基础之上,预计全年投资者与各国央行的黄金购买力将维持强劲态势,季度平均净需求量有望达到710吨的规模。
据量化分析显示,黄金持仓量每增加100吨,其市场价格将产生约2%的季度环比涨幅。对于资产配置者而言,在传统避险资产公信力受损的当下,黄金仍是应对滞胀压力、经济衰退风险、货币贬值担忧及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核心对冲工具。研究预计,2025年机构投资者与央行将保持每季度约710吨的黄金净买入量,而维持金价上行趋势所需的季度净需求底线为350吨。
从宏观层面观察,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的战略环境依然稳固。尽管2025年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幅预计降至900吨(低于过去三年超1000吨的年度采购量),但相较2022年前450吨的年均水平仍处历史高位,相当于每季度约225吨的增量规模。驱动各国央行购金的核心因素包括:全球经济格局重构、贸易体系动荡、美国政策路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联盟的脆弱性。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俄乌冲突达成停火协议,也不会实质性改变央行的储备配置策略——2022年俄罗斯被排除出SWIFT系统所引发的全球金融体系信任危机,才是推动本轮央行购金潮的关键结构性因素。
资本持续涌入黄金市场。截至2024年末,全球投资者通过金条、金币、交易所基金(ETF)及期货合约持有的黄金总量达4.94万吨,按市值计算约合4.2万亿美元,占全球金融资产总规模的2%,这一配置比例已恢复至2010-2011年间的历史水平。实物资产与衍生品需求展现强劲韧性,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全球黄金ETF持仓量将扩容715吨(增幅22%),其中中国市场成为核心驱动力——仅2025年前15周,中国黄金ETF就录得53吨净流入,贡献全球增量近18%。
研究重申黄金作为多重风险对冲工具的战略价值。历史回测显示,在美国经历五轮显著通胀上行周期中,黄金有四次录得两位数回报;而在过去三次经济衰退期间,该资产平均收益率保持正值。当前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已达3.62万吨,占各国外汇储备比例约20%,美、德、中、印等主要经济体均持有万吨级储备,其中美国以8000吨规模占全球已披露储备的23%。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驱动下,中国等国正加速增持,预计年度净进口量将维持200-300吨区间。若主要央行将黄金在储备中的占比提升至10%,理论上将释放近4000吨的潜在需求,这一增量足以重塑全球黄金市场格局。
供给端增长乏力进一步强化金价上行逻辑。全球金矿年产量增速长期徘徊在1.7%左右,与持续扩张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之下,白银市场因工业需求波动面临短期压力,但摩根大通预计,随着2025年下半年银价向39美元/盎司关口发起冲击,并在年末逐步缩小与黄金的价差,贵金属板块的整体配置价值将进一步显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