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之际,黄金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9月18日现货金价飙升至2570.91美元/盎司,刷新历史巅峰。年内至今,金价涨幅已超20%,逼近去年全年增幅,激发了公众对黄金投资的浓厚兴趣。然而,与预期相反,黄金饰品市场并未能借势回暖,反而陷入困境。
今年上半年,国内黄金饰品行业遭遇寒冬,多家知名金店如周大福等面临关店潮,仅半年时间,周大福内地门店就净减少180家,周生生等品牌亦难逃业绩下滑的命运。天眼查数据显示,新成立的黄金相关企业中,已有414家在半年内倒闭,显示出黄金暴涨的利好并未能有效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为何现货黄金市场与黄金饰品市场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反差?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又何在?
在金价高涨的背景下,有人选择抛售手中的黄金饰品和金条以套现,如近期广东有市民变现大量黄金,总价值超40万元;而另一部分人则趁势购入金条,期待未来增值,有投资者仅通过购买金条便在9个月内实现了10万元的收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正是当前黄金市场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随着金价显著攀升,金条已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年度优选,促使黄金投资支出激增。据世界黄金协会《2024年二季度中国黄金市场回顾与趋势分析》报告,黄金ETF、金条及金币的投资需求均达到历史新高。中国黄金协会数据亦显示,上半年金条与金币消费量同比飙升46.02%,黄金热潮席卷而来。
这股热潮背后,金价持续上涨是核心驱动力。那么,推动金价上扬的关键因素何在?
首要推手当属美联储降息预期,尤其是今年9月的降息动向,全球瞩目。降息不仅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更深刻影响黄金市场。作为非生息资产,降息降低了黄金的持有成本及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激发了黄金需求。同时,降息往往伴随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对持有非美元货币的投资者而言更具吸引力,需求上升自然推高金价。此外,降息可能引发的通胀预期促使投资者寻求避险,黄金作为抗通胀利器,备受青睐,价格随之攀升。
再者,降息环境下美元收益率下降,资金寻求更高回报,流向黄金等避险资产,进一步支撑金价上涨。从长期视角审视,黄金作为金融硬通货,其抗风险特性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如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市场避险情绪,黄金的价值与价格均水涨船高。
综上所述,尽管黄金市场整体呈现持续上涨的强劲势头,但黄金饰品商家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业绩普遍下滑,这一现象在中秋这一传统销售旺季也未能幸免。武汉某商场金店的冷清景象,正是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客流量与业绩的大幅缩减成为常态。
从数据层面来看,今年上半年多家知名黄金饰品商家的经营状况均不乐观。周大福、六福集团及周生生等龙头企业均遭遇了零售值或收入的显著下滑,其中内地市场尤为明显。周大福股价的大幅下跌,更是直观反映了市场对其业绩表现的悲观态度。深入分析,黄金饰品商家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市场需求的大幅缩减。中国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显著下降,且二季度金饰需求更是触及十年均值的新低。
这表明,在黄金投资热潮中,消费者对于黄金饰品的购买意愿并未同步提升,反而因多种因素而减弱。
金价飙升之际,现货黄金需求激增,而黄金饰品市场却遭遇需求下滑的悖论,其背后原因多重且复杂。关键在于理解现货黄金与黄金饰品在性质与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前者是投资工具,后者则是消费品兼有一定的情感价值。对于金饰商家而言,现货黄金如同“面粉”,需加工成“面包”并附加品牌溢价后方可出售。这一过程中,商家定价往往高于国际金价20%至30%,并额外收取加工费。因此,现货黄金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金饰的进货成本,进而转嫁至最终售价,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在理性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一旦价格超出消费者心理预期,购买行为便可能受阻。
此外,投资与消费动机的差异也是导致市场分化的重要原因。投资者追逐现货黄金的高预期回报,而黄金饰品则更多被视为非必需品,其投资属性较弱,难以激发广泛的购买动力。周生生集团主席的言论便直接反映了金价快速上涨对消费欲望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年轻人在购买黄金饰品时展现出更加务实和经济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购买金条后再定制饰品,以节省成本,这一趋势无疑对传统金饰商家构成了挑战。
无论是投资现货黄金还是消费黄金饰品,都应保持理性与审慎。黄金市场的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美联储降息政策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与消费者需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复杂性,避免盲目跟风。在做出决策前,深入了解市场动态、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方能在黄金市场中稳健前行。